大概是 2011 年底,出清了手邊原有的 Olympus E-1/E-3 以及包括 11-22mm/35-100mm/14-54mm/50mm 與閃燈等配件,跳到了 Canon 家族。不是 Olympus 不好,或者說是膩了,對於 Olympus 當時 4/3 系統也沒太多耐心而決定換系統。
Canon 比起 Nikon,當時考量相機最長的用途就是家庭出遊,拍人像居多的簡單考量,就這麼跨入 Canon。
但是對於「手感」以及「經典」(這個詞兒就這麼好用,說不上來的優點特色,或者沒有絕對數據的量化解釋,用個經典來解釋,不懂的人也裝懂了)的期待,捨了當年最熱門的「無敵兔」,在 Adoroma 網站上買了個 Used/E+ (使用過/Execellent Plus)等級的 1Ds Mark II,簡稱大兔。這個 2004 年底發表上市的機皇,跟 2010 年底上市的旗艦機 5D2 的全新機在價格上,幾乎是一模一樣。
大兔的規格資料(參考自 Defever.com):
推出日期: | 約 2004 年 9 月 |
感光元件像素: | 1720 萬像素 |
有效像素: | 1670 萬像素 |
感光元件大小: | 36 x 24 mm |
感光元件種類: | CMOS |
最大解像度: | 4992 x 3328 |
135 格式焦距: | 視鏡頭而定 |
變焦能力: | 視鏡頭而定 |
光圈範圍: | 視鏡頭而定 |
自動對焦情況: |
|
曝光模式: | 1. 支援光圈先決 2. 支援快門先決 3. 支援手動曝光 |
場景模式: | 未有資料 |
快門速度: | 1/8000 至 30 秒,支援 B 快門 |
ISO 感光值: | 100-1600 ( 每次以 1/3 級增長 ), 通過相機自選功能可擴展至 ISO 50-3200 |
LCD 螢幕: | 2 吋 TFT 螢幕 ,視野率為 100 % |
儲存媒體: | CF、SD |
電池種類: | 大容量 Ni-MH 電池套件 NP-E3 |
機身重量: | 1220 克 |
重量(含電池): | 1555 克 |
體積: | 156 (W) x 157.6 (H) x 79.9 (D) mm |
Canon 1Ds 系列,一直以來強調的就是專業、對焦神速精準,是許多運動攝影記者與專業攝影師得首選...。是嘛,不但「經典」而且「專業」,當時想到都腦充血了!
這兩三年使用下來,我一定要說:大兔是讓我最信賴的相機,也絕對不愧「機皇」的稱號,儘管早已是曾經。
一般的使用上,享受的是大兔的手感與快門聲,加上幾乎眼到、手到,快門也就到的快速反應,平日運用起來爽度不低,一旦放到球場,甚至需要追焦的場合中更是無痛融入。
在這個場合上我曾試過 A7R 來拍攝,真的,抓著揮棒時機按下快門,可能拍到的是已經完成揮棒擺動的畫面了...。
加上鎂合金機身,防水、防污、防麈。可超過 20 萬次的快門數、超過 1200 張以上照片的電池續航力,讓我在很多環境下,都不太需要擔心相機是否會受到影響。
我對 5D3 其實也一直都有期待,不過對於大兔的信賴指數,從來沒有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