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自己進入了「獨立電子商務網站」的營運模式。今日,這問題又出現了。

昨天去參加了「Uitox 品牌旗艦館」的招商大會,果不其然,整個會場是大爆滿,我幾乎沒進到大門,就只在門外感受一下氣氛(幸好,遇到了 eBay 的老夥伴,分享了許多這幾年彼此看到的市場變化)。

彷彿是一種循環,這一年「網路開店」的熱潮又再度興起,跟十年前 Yahoo 超級商城、PC Home 商店街,或者 Yahoo! 拍賣、eBay 拍賣等全國人人是賣家的風潮一樣,前往「淘寶」賺人民幣,來 Unitox 化身另一個 5 小時到貨的超級電商網站。更甚,Twitter、Line 的商務推廣應用更是讓已經創業,或者心想創業的「產品供應」商趨之若鶩。但,你們真的想清楚了?

舉個陳年故事吧(雖然大概也是 10 年左右,但在電子商務的年代,10 年應該已經可以改朝換代了三回合吧),10 年前的拍賣市場中,不管已有商務交易經驗的或者只是滿腹理想投入電子商務領域的族群,在 10 年後的今天,包括在各個平台上,所剩有多少?我隨便說個我認為的結果,10 年下來,能存活的應該不到 10%,到今日,真正有獲利的應該不到 2%(如果朋友們有其他建議的數字比,也歡迎提出大家分享)。

螢幕快照 2014-09-18 下午4.11.50「電子商務」究竟能不能做?

不管是線上或是線下。網路或者是實體,電子商務也只是「交易」,你要賣東西,就得有人買。再便利的系統(一鍵購物),再方便的 Devices(手機、平板),甚至有專業的金流、物流、倉管團隊作為後盾的支持,這些儘管重要,但關鍵還是「交易」。你要賣什麼?客戶要跟你買什麼?你跟買家之間怎麼連結在一起?

白話的說:客戶怎麼找到你?為何要跟你買?現在的商城供應平台可以提供很多服務,可以讓賣家很省事,但關鍵的這兩點,才是「獨立電子商務網站」的成敗關鍵。

文前提到這十年仿若是一種循環,像是天下大勢,有分有合。整個電子商務市場趨勢,從分眾網站、游擊市場、個體戶的結構,逐步走入大型購物平台,如 PC Home Online、Yahoo!奇摩購物中心,或者各領域龍頭的專業網站,如 Momo、Payeasy、博客來...等網站,也造就台灣網購市場百家爭鳴,以及「競相比速」的美好,卻又無理的年代。把時間前進到這一年半,網路龍頭進入了飽和時期,各大企業、組織又再度燃起自有平台的幻想,尤其實體連鎖企業最為明顯,像是台哥大 MyPhone,或是燦坤的快 3。當然,也有一群懷抱著「電商夢」的新興企業主、創業家。

接下來?

我不是趨勢專家,也不是神算半仙,但不論現在的科技有多先進、便利,交易的核心仍是「買」與「賣」,有沒有好商品(好商品簡單說就是品質好,或者價格好),有沒有能力讓買家找到你?能不能進一步讓兩者發生關係。在積極投入電商前,先想清楚。有了這等本事,當前的交易平台服務,才是你可以善加運用的工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熊老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