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 11/11 撰寫,但始終未能完成,所以延誤約一週發佈] 

我用微型品牌創業的形容詞,可能會得罪很多人。昨天,有機會和來自 essentail tpe 的 Fred 聊聊(NOVA 三個小時的停車費,Fred 一定大失血吧),也讓我一直以來,對台灣自創微型品牌的部份看法,有了改觀。

essential2007.jpg 

或許是太常把代理業務、通路經營這些東西放到網路上來,還蠻常接到 xx 工廠,或是 XX 品牌主動來電洽談合作機會,當然,遇到這種要付錢的事,微型如創意思考的公司,當然也得慎重考量。但是談得多,合作的少。

從我創業之初,就堅持著不直接與工廠合作,也沒打算開發自有品牌商品,所以工廠的合作機會幾乎是談都不用談。不是我跩,實在是我沒本事大量吃貨、銷貨。沒那個屁股,就不坐那張椅子。那台灣品牌?對電腦周邊產業,或是電腦包的市場來說,台灣自創的品牌還真不少,不管是美、日、法皮台骨(台商到海外設立公司,設立品牌),或者是土生土長的台灣牌,擺出來,也是挺嚇人的。

可是,為什麼我們談得多,但是最終可以合作的卻如此稀少?我自己在評估是不是值得合作的品牌,主要會看兩個方向:

1) 是產品銷售,或是建立品牌很容易混淆,簡單來說,台灣很多品牌是為了銷售產品,所以取了個名字,設計一個 logo,看看市面上好賣的商品,甚至找個範本,加點「設計」,找了工廠,就開始生產、販售了。我個人把這類品牌,定位如「名牌品質、半價供貨」這一級,用另一種解釋方法,可以說是另一種「a」貨。

這一類品牌跟商品,比較明顯的做法,多半是先量產少樣多量的商品,初期把市價定位的比較高,經過一段時間銷售後,則會進行降價促銷,或是運用團購、清倉的方式,將量產商品儘可能銷售完畢。如果這個週期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未來,應該就不會再有這個品項了。

同時,這樣的品牌商品,幾乎都必須是某一兩款系列銷售一空後,才會有新的品項,然後重複這樣的週期與模式。以建立品牌來說,同樣初期可能品項不會太多,但是如何呈現多元商品,並且將每單一產品的生命週期拉長,這裡面,就比較容易判斷廠商對這麼品牌的經營程度。

2) 通路與價格操作網際網路是一個非常好的傳播工具,也可以直接進行銷售。但是,品牌的建立,還是不太能夠省略掉實體通路的佈局與曝光,若是單純利用網路團購、清倉的銷售模式,恐怕只會對品牌造成負面影響。

我一直認為,價格的設定,是有一個公式:成本+品牌成本/服務+合理利潤=價格。在這個公式之下,若有廠商高喊成本出清,若是沒有騙人,即代表廠商可能沒有利潤,品牌也無須成本。

尤其,一個產品上市初期、中期、末期,如果這一個週期的時間不長(6~12 個月),價格更是在每一個階段都有變化,那麼這樣的品牌,不過是為了銷售商品而已。

回頭來聊 essential tpe 這個品牌,我接觸到這個品牌應該有一年多,也在這兩三個月內,實際把玩過其中兩個商品。不過,我並沒有主動想要經銷這個品牌,主要原因是我真的不知道這個品牌的價值,跟品牌創造/經營者的想法。

三個鐘頭,跟 Fred 聊的也愉快,從八卦是非到創業辛酸,我想我可以體會一個年輕朋友,從一股熱情出發,投身一個非常現實的商業環境,所需要面對的挑戰跟責任,也認同其中對品牌經營的堅持。 即使,essential tpe 目前只能說還在起步階段,未來勢必有更嚴峻的挑戰接踵而來,老話一句:不經一翻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加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熊老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