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 Facebook 看到這則訊息 - Lativ 移除產地標註,網路也有一些朋友提出各樣的看法,其中不乏擔心未來 Lativ 商品品質將會有所落差。從前年開始規劃自有品牌的製作開始,有機會與生產端互動,儘管不足以代表相關產業,但也算點經驗分享吧。

從開始創業,經營品牌代理業務,我的解讀是:好的品牌 = 好的品質 + 好的服務 + 合理的價格 + 好的使用者經驗。

「品質並非取決於產地,品質延續着品牌價值。」

如果相同的品牌、相同的商品,我也會選擇 Made in Taiwan 甚於 MIC,這無關有沒有「愛台灣」或是「不愛台灣」,而是「台灣製造」確實讓我比較有信心。

但許多商品製造決策捨 MIT 而就 MIC,甚至其他製造地,真的不見得只是「Cost Down」,而是台灣的製造業是不是有能力,或是願意投入相關的生產與製程?

我舉個例子。從 09 年底到 11 年底,我在台灣找了不只 10 個包袋製造商,其中能進展到打樣的只有 3 個,重要的是,他們手邊近年極少承接國際相關品牌商品的生產代工,對市場熟悉度也略有不足。去年 11 月,我同步把一份設計圖分送給在台灣與大陸的工廠,除了確定對方收到資訊 & 簡單說明設計內容的電話溝通後,期間就是靜待音訊。兩個星期後,大陸工廠來電表示樣品已經完成(實際看過後,約莫 60% 完成度),可以安排寄送,而台灣廠,至今依舊沒有消息。

過去這十年,台灣傳統製造產業外移到大陸以及東南亞的比例非常高,包括專業技術、經營態度,其實帶領不少當地製造業極大的升級。如今,若是以代工生產接軌世界的趨勢,台灣在這一方面或許優勢早已不如往昔。

當然,若以平均水平而言,台灣製造相信仍勝出許多,但這不代表 MIC 或是越南、印尼...等地製造品質就落後一截,只要找對工廠,堅持品牌的價值,對品質與品管嚴格把關,產地並非與品質劃上等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熊老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