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9-1002012

台灣光環失色 網勁悄熄燈

今早看到這個新聞,沒有太多意外。

東森就是個平台,在電子商務的環節中,充其量就是擁有「平台」或「流量」(當然,東森的流量應該也絕對不會是頂尖的),沒有自己可以控制產能、價格的商品,沒有能力克服倉管、庫存與物流的「自主」能力,在中國市場當然沒有勝算。

二年多前,我自己開始思考進入中國市場,加上幾個代理品牌原廠也有些有意,有些無意地透露希望由我擔任中國地區的代理商,把品牌與商品擴展到中國市場。我是心動的,一方面可以拓展業務市場,另一方面則是對於未來新品牌代理也可以有更大的空間與籌碼(近年有許多品牌商,選擇由中國當地代理商擔任大中華區代理,亦將台灣市場納入其中)。

不過,這兩年去過深圳、北京、上海,也許相關領域的前輩們請教不少,我認為帶著台灣的經驗去中國想要複製,不見得是死路,但很難是活路。

中國市場太『深』了!

舉個例子:一個市價 2,000 台幣的商品,在台灣的通路結構(我自己熟悉領域)裡,代理商成本大概落在 800~1,000。但是在中國市場,代理商的成本必須壓在 300 元之譜。可能嗎?所以這個商品在中國實際上可能的市場定價,肯定要超過 3,000,而且代理商可能還是賺不到錢。甚者,這些商品在通路上可還都是「寄賣」規則,成本都還是在品牌、代理商身上喔。

中國市場太『廣』了!

不要說整個中國有 2000 倍的台灣市場能量,光幾個一線加二線城市,應該就讓人有無限幻想了。但是市場大,相對投入者眾,牛鬼神蛇樣樣有,市場上難以想像的競爭與潛規則,真的不是我們台灣人想像的如此簡單。

那還去中國市場?我會。

我自己的「理想」(講理想,就是實際上不見得做的到),是從品牌代理角度提升到「品牌經營」者。除了自有品牌,我認為能否跟品牌原廠共同投入成本合資品牌分公司,或者市場營運商,才有些許機會。同時,以原廠角度來看,包括產品製程、QC 可以獲得更佳的關注(商品設計與研發依舊由原廠遠端主導),另外包括倉管、庫存、物流等 Logistic 也可以獲得解決,甚至,中國市場當地的經營與銷售可以更直接,商品成本也更能符合中國市場的期待。

這樣的模式並不容易形成,也因此「更有價值」,被取代性也更低。

可行?我還在努力。

PS: 這是商業機密?我認為是,但難度很高。成功不必在我,如果有人可以因此獲得起發,更能成功發展,也是美事一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熊老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